《雨霖铃·寒蝉凄切》柳永
任志宏朗诵《雨霖铃》
雅坤朗诵《雨霖铃》
邓丽君演唱《雨霖铃》
童丽演唱《雨霖铃》
辛晓琪一曲《雨霖铃》,听完红了眼眶
王立群解读《雨霖铃》
品读经典《雨霖铃》
柳永
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
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!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美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
“人间自是有情痴,此爱不关风和月。”上一次我们讲了韦庄的《女冠子》,讲了“四月十七,正是去年今日,别君时”,那是一首离别的小令,但我们也讲过《女冠子》这首小令后来被改作了双调的慢词,而这个创新者、改动者就是后来在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柳永柳三变。那么谈到柳永的慢词,谈到离别之情,就不得不说他的那首千古名作——《雨霖铃》了,词曰:“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!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美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”
注意听的朋友大概应该注意到了,我在朗诵的过程中,每个字的韵脚读的跟我们平常的发音都不太一样,首先朗诵这首词,应该注意它的很多发音的地方。比如说最有名的一句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,相kàn还是相kān,这里应该读平声相kān,因为执手、泪眼,手和眼都是仄声,所以看kān要读一个平声。竟无语凝噎yè还是竟无语凝噎yē?其实我们现在普通话听不出来了,这首词一定要押仄声韵,为什么要押仄声韵呢?我们马上就说。那么要押仄声韵的话,它的韵脚字,你像“骤雨初歇”的“歇”、“兰舟催发”的“发”、“竟无语凝噎”的“噎”,现在都读平声,但是在古代它其实都是入声字,所以要读得短而促,骤雨初歇、兰舟催发、竟无语凝噎,包括下阕的“冷落清秋节”的“节”,“更与何人说”的“说”,你看这里头有五个入声字现在都变成平声了,歇、发、噎、节、说,这五个韵脚字现在都变成了平声字,但是它在古代是入声字,所以应该读得短而促。
那么,为什么《雨霖铃》是要压仄声韵呢?这就和这个词牌有关系了。当然这个词牌读的时候啊,我们一般会读成雨霖lín铃líng,其实要细读的话,后面两个字的发音是前后鼻音不一样的,应该是雨霖铃(yǔ lín líng),霖是甘霖的霖,铃是铃铛的铃,读快的时候很多人就分不清。那么,这个词牌是什么意思呢?为什么叫雨霖铃呢?霖,甘霖的霖,《说文解字》说,“雨三日已往曰霖”,就是久雨不停,下雨下了很长时间,至少下到三天以上它才叫霖,所以霖雨悠悠,风吹雨中的铃铛,则产生不尽的哀愁。
《碧鸡漫志》(《碧鸡漫志》,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。共五卷。为王灼晚年之作。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,次列凉州、伊州等28曲,追述其得名之由来,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。论词推崇豪放,认为苏轼的词“指出向上一路,新天下耳目,弄笔者始知自振。”但也不排斥婉约派词作,但特别批评李清照和柳永,体现了儒家礼教的偏见。总的来说此书搜罗丰富,见解精辟,有其独到之妙。)里引《明皇杂录》(本书为“唐宋史料笔记丛刊”的一种,收录唐人笔记两种。一种《明皇杂录》二卷,补遗一卷,由唐郑处诲撰,记载了唐玄宗一代杂事,偶亦兼及肃、代二朝史实。本书内容涉及颇丰,文字生动,唐玄宗早年的励精求治,思贤若渴,晚年的不理朝政、恣情声色,权臣的炙手可热,忌贤妒能无不跃然纸上。对我们研究开元、天宝的理乱兴衰史,颇有史料价值。所记异闻琐事,亦可资参考。)说“明皇既幸蜀,西南行,初入斜谷,霖雨弥旬,于栈道雨中闻铃,音与山相应,上既悼念贵妃,采其声为雨淋铃曲,以寄恨焉。时梨园弟子,惟张野狐(张野狐,唐时人。擅长参军戏,能吹角篥及弹奏箜篌,供奉宫廷。安禄山作乱,随玄宗入蜀,后同返京,途中为玄宗制《雨霖铃》(一作《雨淋铃》与《还哀乐》二曲)。)一人,善筚篥,因吹之,遂传于世”。这就是词牌“雨霖铃”的来历。
原来这个词牌本身就有一个哀婉动情的离别故事。这段话是说,马嵬驿兵变之后,杨贵妃被缢死。在平定叛乱之后,玄宗北还,一路上霖雨沥沥,风雨吹打着皇銮上的金铃,每一声都让三郎哀思不已。他想起与玉环的生离死别,心中悲苦难抑,这个梨园之祖的大音乐家,遂于逃亡路中作《雨霖铃》曲,当时跟随的梨园弟子只有张野狐,张野狐善吹筚篥。筚篥又叫管子,像高丽的很多音乐和北地胡曲的很多音乐经常用筚篥伴奏,筚篥的乐声本来就很悲怆,像杜甫就有《夜闻觱篥》诗,说:“夜闻觱篥沧江上,衰年侧耳情所向。邻舟一听多感伤, 塞曲三更欻悲壮。”(夜闻觱篥沧江上,衰年侧耳情所向。邻舟一听多感伤, 塞曲三更欻悲壮。积雪飞霜此夜寒,孤灯急管复风湍。君知天地干戈满,不见江湖行路难。)所以张野狐的演奏更增其哀。但是自唐代以来,《雨霖铃》曲只有曲没有词,或者是这首名曲一直在等待,等待那个叫柳永的伟大的词人出现,来为它填上千古名篇,从而让它流传千古。
所以这是一首哀曲,原本写生离死别,所以整首词都押的仄声韵,使得情感更为哀婉回环。因为是慢词,所以至少要分为上下两阙,上阕写离别当日,下阕写想象中的来时;上阕写当时情绪,下阕写别后心理。上下阙极尽铺排,远比小令写来更增离别的缱绻深情。
“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”寒蝉是秋后的蝉,一听那寒蝉叫得那样凄凉而急促,是不是它们也知道即将面临生命的离别了,所以一句“寒蝉凄切”点出晚秋时节,而“对长亭晚”,正是傍晚时分,“骤雨初歇”则与“雨霖铃”的词牌相呼应。所以这三句看似随意写来,却巧妙地点出了离别时的环境,营造了一种悲切的氛围。
“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” “都门”是指京城门外,帐饮是古人的一个习惯,在郊外送别的时候,要搭起帐幕,设宴饯行。所以古人对于相聚离别是非常重视的,不是像我们现在简单地握握手,拥抱一下就罢了,他们的相聚和离别都非常具有仪式感,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。“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”这个“兰舟”是古代对船的一种美称。像《述异记》(《述异记》由南朝祖冲之所著,主要记载了鬼异的事情。《述异记》是古代小说集,共有两本。一本由南朝齐祖冲之撰,10卷,已失传。另一本由南朝梁任昉撰,2卷,最早见于《崇文总目》小说类,唐以前未见著录。)里头就记载,最具工匠精神的工匠大师——鲁班,就曾经专门寻木兰树刻以为舟("木兰洲在浔阳江中,多木兰树。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,用构宫殿也。七里洲中,有鲁般刻木兰为舟,舟至今在洲中。诗家云木兰舟,出于此。"后常用为船的美称,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。)。所以你看,中国古代的工匠也极具审美的精神,兰舟就变成了古代船的一种美称。正因其唯美,在离别的情绪中便更增缱绻之情,所以细节处的用字、用词是非常讲究推敲的。这两句说的是在城外设帐饯别,却没有畅饮的心绪,正是依依不舍的时候,船上的人已经在催着出发了。于是最经典的场景出现了。
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”握着你的手啊,看着你满眼的泪花,千言和万语噎在喉间,满满的都是说不出来的话。那一刻,柳永和他那个可能是叫做“虫娘”的爱人,他们的情感肆意地流淌在那一瞬间凝固的时空中,不仅一下就轻易地淹没了互相执手的爱人,也轻易地淹没了千年以下所有被这一句情话打动的人。
这就是柳永的风格不同于韦庄,韦庄写“别君时”是“忍泪佯低面,含羞半敛眉”,那是一种貌似平静的缱绻,而柳永的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则是一种深情地炽烈,这种炽烈的浓情,虽然噎在了喉间说不出来,却肆意地流淌在满眼的泪花里,也肆意地流淌在字里与行间。所以词人不由得伤感地悲叹:“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”前面才说“语凝噎”,这里又“念去去”,一个“念”字正是内心的呼喊,正是情感的流淌,甚至更与下阕结尾的“更与何人说”形成遥远的呼应。你看他那心中流淌的声音啊,这一程又一程、长亭连短亭的远去,千里迢迢,烟波浩渺,只有一个孤寂的身影,将要消失在疏阔无际、暮霭沉沉的南方的大地上。“语凝噎”是一收束,是一顿,“念去去”则是一放,一纵情,这一收一放之间,情感跌宕起伏,再难束缚,就此绵延展开,于是有了下阕的离别后的想象。
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。”于抒情中偶然议论,最是诗词创作的千古妙法,最易得千古不易之趣,不易之理,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”就是这样的名句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便是离别,更何况又逢着萧瑟冷落的清秋时节。
“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”这是由普遍的离别之情迅速回照自身,谁知我离开你后,今夜酒醒时又身在何处呢?怕是只有面对杨柳的岸边那些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罢了。
为什么这一句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尤其的经典,尤其的打动人心呢?南宋《吹剑续录》记载说,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(翰林院代称)之上,遇一幕士(1.宫廷卫士。2.幕客。)善歌,东坡先生便问道:“我词何如柳七?”柳永族中排行第七,所以世人称之为柳七。这个善歌的幕士对曰:“柳郎中词,只合十七八女郎,执红牙板,歌‘杨柳岸,晓风残月’;学士词须关西大汉,铜琵琶,铁棹板,唱‘大江东去’。”东坡为之绝倒。这段故事实在经典,其实是为宋词的风格做了准确地划分。宋词总体上分豪放与婉约,豪放的风格则以苏东坡为代表,需关西大汉,持铜琵琶,铁棹zhào板,唱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。而婉约的代表则需十七八女郎,执红牙板唱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,所以这一句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就成了宋词婉约的风格代言人,可见它的经典与杰出。但应该知道的是,“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的意象如此经典,是因为它的背后站着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”的背景,正是在这种凝练沉厚的背景之下,在普遍的离愁与别绪的升华与总结之下,词人那一颗孤独的面对着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的灵魂才凸显出来,才能在时间的洪流里跨越千年,直击我们的灵魂。当灵魂面对面的时候,你就可以清晰地听见柳永内心深处的哀叹。
“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。”这一去经年累月的离别啊,只剩我一人独去天涯。当我逡巡在这苍茫的大地,便遇上再好的良辰美景,于没有你的我而言,也如同虚设。即使有满腹的情意,又能再与谁诉说。明明“雨霖铃”是凄苦之景,偏偏在最后又说到良辰美景,真是以乐景写哀,更倍增其哀啊!大概柳七才是三郎的千古知音,三郎与杨玉环生离死别而作《雨霖铃》曲,百年而下,除了深情,一无所有的柳七因善作慢词长调而发现《雨霖铃》中蕴藉的深深的悲伤,因此而作“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”,这大概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吧?
所以在慢词长调的铺排里,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从三郎到柳七的哀叹。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、“多情自古伤离别”、“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,是不是再没有比这伤心的离别?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分离呢?是不是只有分离才能让我们永远在一起?我愿为你在眼角挂起一串风铃,让它在雨夜响起,唤醒我所有有关你的深情的回忆。
图文来源于网络,音频来源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、学而思大语文等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